作为饮料生产与消费大国,我国饮料市场规模持续扩大,企业规模化与产业集聚化明显,消费呈现多元化、健康化趋势,线上线下渠道融合加速。而在数字化与智能化浪潮下,饮料行业面临着一系列深刻变革,通过拥抱人工智能、5G、工业互联网等各种新技术,推动智能工厂与物流建设,为行业转型发展注入新动能。
我国是饮料生产和消费大国,饮料产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近年来,随着经济复苏、居民消费水平的提升及消费结构的升级,我国饮料行业整体呈现出良好的增长态势,无论企业数量、产业规模,还是产品的种类、品质等都在发生着变化。
1978年12月13日,可口可乐公司与中国粮油食品进出口总公司签订协议,可口可乐成为港澳之外第一家进入中国内地的外国企业。1982年,国家将饮料纳入“国家计划管理产品”,标志着行业开始受到政策关注和管理。随着市场经济发展和消费者需求增长,饮料行业迎来快速发展期,娃哈哈、健力宝等本土品牌借势崛起,中国饮料市场开始呈现多元化趋势。进入21世纪,随着国民经济的持续增长和居民收入水平的提升,饮料行业继续保持增长态势,品类不断丰富,市场规模不断扩大。
经过40余年发展,我国如今已成为世界最大的饮料生产和消费市场之一。2024年,国内外经济环境面临多重因素影响,国内经济运行处在调整阶段,饮料行业却展现出强大的韧性与蓬勃的活力,依然取得可喜的成绩。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4年国内生产总值134.9万亿元,同比增长5.0%,经济运行总体平稳、稳中有进,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为48.8万亿元,同比增长3.5%。其中,饮料类商品零售额为3200亿元,增长幅度为2.1%。饮料产业也实现产量与营收的双增长,2024年饮料总产量达到1.88亿吨,同比增长7.5%,再创历史新高,营业收入和总利润企稳回升态势明显。
目前,全国共有各类饮料生产企业2.3万家,饮料产品监督抽检合格率达到99.15%,质量安全形势稳定向好。饮料行业发展呈现出产品多样化、企业规模化、产业集聚化、管理科学化的发展新趋势。
中国饮料工业协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程毅表示,行业格局正在进入整合期,企业发展生态差异明显。近5年来,规上企业数持续增加,2024年增至1978家,同比增长5.1%;行业十九强企业产量占比持续增加,行业集中度不断提升。
对于饮料产量地区分布情况,他表示,我国饮料产量在地区分布存在较大差异,总体上集中于经济发达、人口密集、消费水平高的地区。近5年来,东部地区持续提高,2024年占比达到52.69%;中西部地区占比下降,其中西部下降明显。他分析认为,利用中西部丰富的原材料资源、政策优惠等,加大对中西部地区的投资,可承接产业转移,实现产业协同发展。
中国饮料行业是一个市场充分竞争,且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行业。受到内外多重因素影响,国内经济环境复杂多变,消费需求整体较为疲弱,饮料产品的消费习惯、消费环境等等都在发生着变化。
饮料类商品具韦德中国体育股份有限公司有刚需、高频等特点,大致可以分为含酒精饮料和无酒精饮料。其中,无酒精饮料也叫软饮料,按照消费者认知分类,可分为碳酸饮料、瓶装饮用水、果汁饮料、即饮茶饮料、功能饮料、咖啡饮料、植物饮料等品类,常见的果汁、可乐、矿泉水等都属于无酒精饮料。而含酒精饮料的乙醇(酒精)含量在0.5%至65%(v/v)之间,按照制造工艺可以分为发酵酒(如啤酒、米酒)、蒸馏酒和调制配制酒等。
我们可以明显看到,由于人们对饮料消费诉求的差异化和个性化,国内饮料市场品类进一步丰富,饮料产品呈现多元化、细分化发展趋势。近年来,即饮茶品类市场份额快速提升,果汁、功能饮料、即饮咖啡等相关品类也进入发展机遇期。其中,功能性饮料的市场增速尤为明显,从运动后的能量补充到日常的健康维护,功能性饮品正逐渐成为消费者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据艾媒咨询预测,2025年中国功能性食品饮料市场规模或将突破6000亿元。而随着消费者对个性化体验的追求,定制化、限量版产品以及跨界联名等营销模式,成为品牌吸引年轻消费群体的重要手段。
伴随整个现代社会工作、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者更加注重饮料消费为自身所带来的实质性收益。作为食品饮料消费的主力军,年轻人群、中产阶级更注重食品的品质、口感和健康因素,“无糖”“低糖”“营养添加”等健康化需求成为消费者进行饮料消费时的重要考量。此外,“有机”“天然”“成分透明”等回归产品本源的需求也都成为大众消费关注的重点。
这一消费趋势也在驱动饮料品类的变革。程毅表示,2024年包装饮用水占饮料行业总产量的48.5%,以茶饮料、蛋白饮料、特殊用途饮料为代表的“其他品类”饮料占饮料行业总产量的30.7%,这一品类增长显著,产量占比逐年增加,显示出消费市场的健康需求。另据统计,中国无糖饮料市场从2014年的16.6亿元增长至2025年的227.4亿元,年复合增长率达38.69%,远超饮料行业整体增速。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4年全国网上零售额比上年增长7.2%,其中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增长6.5%,增速快于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个百分点。消费者的购买渠道正在发生变化,线上等新兴渠道以其自身优势,对传统线下渠道的分流效应愈发明显。
饮料企业纷纷通过系统性构建全渠道网络,以及精细化拓展消费场景来应对这一变化。在渠道拓展方面,线上渠道成为重要增长引擎,利用抖音、美团闪购、拼多多等平台不仅可创造新的增长点,也可实现触达广度、配送效率等方面的提升;关于线下渠道,会员店渠道、零食集合店、即时零售等则是聚焦的主要方向。通过线上线下融合创新持续深化,饮料企业在推动形成全域联动的消费新生态,为消费者构建起更丰富、更便利的购物场景。
为加快推进食品安全建设,国家各级监管部门不断加大市场管理和处罚力度,加强对市场上不合格产品及其生产企业的打击力度。在食品质量标准化方面,2009年以来,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化法》等相关规定,市场监管总局(国家标准委)组织开展推荐性食品质量国家标准的制修订工作。在食品安全国家标准体系基础上,针对食品及食品相关产品的基础标准、质量指标、检测方法等内容作出补充规定,为食品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技术支撑。在饮料领域,制定并发布《饮料通则》《果蔬汁类及其饮料》等10余项推荐性国家标准,对饮料产品的术语定义、分类体系、质量指标、检测方法、检验规则,以及标志标识、包装储运、生产过程控制等关键环节作出明确规定。饮料行业内企业也纷纷建立更加完善的质量控制管理体系,客观上全面提升了行业的产品质量和安全水平。
饮料行业已形成从原料供应、产品生产到商品流通的完整产业体系,而在数字化与智能化浪潮下,全行业都面临着一系列深刻变革,如何拥抱人工智能、5G、工业互联网等各种新技术,通过推进数智化升级实现提质增效降本,成为饮料企业高质量发展过程中需要跨越的门槛。
今年6月初,工业和信息化部、教育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等七部门联合印发《食品工业数字化转型实施方案》,明确提出到2027年,重点食品企业经营管理数字化普及率达80%,规模以上食品企业关键工序数控化率、数字化研发设计工具普及率均达到75%,培育10家以上智能工厂,建设5个以上高标准数字化园区,培育一批高水平食品工业数字化转型服务商。到2030年,新一代信息技术在规模以上食品企业基本实现全方位全链条普及应用,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食品工业数字产业集群。
该方案围绕信息技术创新应用、新模式新业态培育、产业提质升级、筑基聚力赋能等四项行动,细化部署18项具体措施。其中包括推进新技术研发应用,增强细分食品行业人工智能大模型技术产品供给。发展小批量多品种柔性制造,培育食品工业“快时尚”模式。推动企业智能化升级,加快研发、生产、检测等关键工艺装备和软件改造升级。对乳制品制造、酿酒、精制茶制造等细分领域加强分类指导,坚持因地制宜、因业施策、一企一策,推动食品工业数字化转型。
随着《食品工业数字化转型实施方案》的推进落实,食品企业的技术范式、生产方式、经营模式等都将发生变革。赛迪研究院消费品工业研究所助理研究员许靖表示,在研发设计环节,基于消费偏好、潮流时尚等大数据驱动产品创新开发等;在生产制造环节,建立面向柔性化生产需求的智能产线,构建基于机器视觉和大数据分析的在线可视化检验检测系统等;在供应链管理环节,建设原料生产数字化管理体系,打造面向消费者的产品全生命周期可追溯系统等。
转型不是选择题,而是时代发展的必答题,因此各企业早已开始行动。据统计,目前我国食品行业重点工业企业关键工序数控化率、数字化研发设计工具普及率分别达63.3%、72.8%,乳制品、饮料制造等领域龙头企业智能工厂达到领先水平。
中国饮料工业协会调研显示,近年来规模以上饮料行业企业信息化水平得到质的提升,在信息化和工业化“两化融合”方面取得长足进步。部分先行企业的数字化转型工作已取得良好成效,娃哈哈、农夫山泉、崂山矿泉水等一批饮料行业企业的数字化转型项目及成果,入选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国务院国资委、市场监管总局等部门评选的“智能制造试点示范项目”“智能制造示范工厂揭榜单位”“智能制造标准应用试点项目”“工业互联网试点示范项目”等。
从头部企业实践探索来看,所取得的效果都相当显著。利用数字化营销系统、大数据分析、物联网(IoT)等先进技术,不仅能够优化生产计划和供应链管理,提高生产效率,也能够更准确地把握消费者多元化的需求。如,通过对海量数据的收集、分析和挖掘,能够深入洞察消费者的行为习惯、兴趣爱好、消费偏好等,推出针对性的产品,满足健康饮食趋势;通过数字化营销工具还能实现个性化推荐和精准促销,让消费者享受到更贴合自身需求的优惠和服务。
可以预见,随着数智新技术在食品工业渗透率持续提高,饮料企业的生产经营将实现智慧化升级、服务化延伸,达到真正的提质降本增效,有力提升产品供给能力和消费服务能力,从而惠及广大消费者。
近年来,领先企业纷纷投资建设智能工厂或开展技术改造,通过物联网、人工智能、机器人等新技术,使饮料生产线智能化升级得以实现。在业内人士看来,随着消费者对饮料口味多元化的需求日益旺盛,要求饮料企业必须具备快速反应和灵活应对市场变化的能力,并强化从计划、生产到销售的端到端运营管理,提升上下游环节的运行效率。与传统工厂相比,智能工厂能够综合运用信息技术、网络技术与智能装备等先进手段,是实现研发、生产、物流、服务等环节集成优化与智能决策的新型工厂,可帮助企业实现全流程自动化生产,提升整体运营效率和管理透明度,减少质量损耗与成本浪费,为企业带来可持续发展的新动力。
而在饮料行业智能工厂的规划建设中,自动化、智能化物流装备与系统的应用必不可少。从原料、包材等入库到成品出库,中间涉及的装箱、码垛、存储、装卸等环节,都可通过无人叉车、移动机器人、码垛机械手、堆垛机、穿梭车、输送机、自动包装机等智能设备与信息技术的深度协同来完成,实现全流程自动化作业,大幅降低人力成本和工作强度,显著提升仓库运作效率和存储容量。并且,通过物流设备与物联网技术的互联互通,可以线上实时监控设备的运行状态和库存情况,通过智能分析系统,避免库存积压或短缺,提高库存周转率,为生产计划提供科学依据。
在饮料行业转型发展过程中,智能工厂与智能物流系统建设无疑发挥着重要作用。在《食品工业数字化转型实施方案》列出的重点任务中,对此也多处提及。例如,在“重点领域典型场景发掘工程”部分,针对乳制品制造,提出要进行智慧牧场管理,进行5G工厂、智能工厂建设等;针对饮料工业,重点是开展灌装工序智能化、智能化服务型制造、饮料智能工厂建设等。
在“关键技术装备研发推广工程”部分,针对食品安全,提出要建设智能化立体仓储物流系统,基于GM2D/RFID的数字标签追溯软硬件系统等;针对智能装备和配套软硬件,包括推广自动化数据采集装置、智能传感器等元器件,可编程逻辑控制器、分布式控制系统等工业操作系统;工业机器人、智能检测装备、智能生物反应器等智能装备;企业资源计划系统(ERP)、制造执行系统(MES)、仓库管理信息系统(WMS)、客户关系管理系统(CRM)等智能软件;产品生命周期管理(PLM)、实验室信息管理(LIMS)等产品全生命周期管理系统等。
在“标准体系建设工程”部分,包括乳制品制造数字化工厂建设指南、制酒行业全流程数字化管理规范,以及饮料产品质量追溯体系规范,饮料行业全流程数字化管理规范等。
在消费转型大背景下,国民消费观念持续向品质化、多元化方向演进,推动包括饮料在内的食品行业加速创新变革。企业应主动把握发展机遇,通过工艺升级、产品创新和新技术应用来构建核心竞争力。其中,各种数字化、智能化技术是企业洞察市场需求、把握产品迭代节奏的关键,可以帮助企业更长远地规划发展方向。依托智能工厂与智能物流的有力支撑,饮料行业将可更深入地进行数智化转型,从而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也将为消费品市场注入新的发展动能。返回搜狐,查看更多